作者:曹文娟、范苏菲
我国的数据合规体系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形成了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立体化监管网络。并且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 近期,据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通报,依据《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按照《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的公告》要求,经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检测,65款移动应用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该行动已释放明确信号:数据合规已成为企业运营的刚性要求。
一、通报案例揭示的合规漏洞与法律风险 根据通报,65款App主要存在以下违规行为: 1.隐私政策不透明:首次运行时未显著提示隐私政策,默认勾选同意,或隐私政策内容告知不完整(如《Faceu激萌》《雷石ktv》等)。 2.信息共享未获单独同意: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时未告知用户接收方信息并未取得单独同意(如《淘小说》《爱奇艺》等)。 3.用户权利保障缺失:未提供有效的个人信息更正、删除及注销功能,或设置不必要不合理条件(如《智石室内定位SDK》《应用商店》等)。 4.未成年人保护不足:未制定未成年人信息处理规则或未取得监护人单独同意(如《红板报》《倍业聚合SDK》)。 5.技术措施不到位:未采取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措施(如《云掌财经》《股票通》等)。 上述问题直接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17条、第22-23条等规定,且可能触犯《网络安全法》第41-44条关于数据收集、存储、使用的强制性要求。 (信息来源:四川公安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5oSoeKXEc-vFnY7nqZZh5Q)
二、法律处罚规定: 从罚款到刑事责任的多维威慑 1.行政处罚: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6条,违规企业可能面临“最高5000万元或上一年度营业额5%”的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被处10万-100万元罚款。 2.民事赔偿: 用户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主张侵权赔偿,若企业无法证明无过错,需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 3.刑事责任: 若违规行为涉及非法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可能触发《刑法》第253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责任人或面临3-7年有期徒刑。 上述通报案例中,多款App已被应用商店下架,企业商誉严重受损。一次违规通报可能导致业务停滞、用户流失、监管处罚等多重打击,事前合规投入远低于事后补救成本。 三、数据合规的必要性: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 1.法律合规是生存底线: 监管机构通过“专项行动”“穿透式检查”等手段强化执法,企业必须建立全流程合规体系,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2.用户信任是竞争壁垒: 隐私政策透明化、用户权利保障等合规措施能提升品牌形象,反之,违规行为将引发用户抵制。 3.全球化业务的通行证: 若企业涉及跨境数据传输(如出海App),还需满足欧盟GDPR、美国CCPA等境外法规要求,合规体系需兼具本土与国际视野。
四、律师的专业价值: 从风险防御到价值创造 作为企业数据合规的“守门人”,律师可通过以下服务为企业保驾护航: 1.合规体系搭建: 制度设计:制定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隐私政策、用户协议及内部管理制度。 数据分类管理:区分一般信息与敏感信息,明确收集、存储、共享的合规路径。 第三方合作审查:对SDK、广告插件等第三方服务进行合规评估,规避连带责任。 2.风险排查与应对: 合规审计:模拟监管检查,识别App功能、权限调用中的潜在风险点(如通报案例中的“默认勾选同意”问题)。 应急预案:针对数据泄露、用户投诉等突发事件,制定快速响应机制,降低负面影响。 3.争议解决与危机公关: 应对监管调查:协助企业配合网信办、公安等部门的问询,提供法律意见书等专业材料。 诉讼代理:在用户集体诉讼或行政处罚听证中,为企业争取最优解。
结语:合规是数字时代的生存法则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核心资产,而合规是驾驭这一资产的前提。从今年的通报案例可见,无论是头部平台还是中小开发者,均可能因疏忽陷入法律危机。律师的价值不仅在于帮助企业“避坑”,更在于通过合规体系建设,将数据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竞争力。 对于企业而言,合规不再是成本项,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投资。律师通过专业服务,不仅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更能挖掘数据资产的商业价值。随着新规的不断出台,数据合规将进入 “强监管、高价值” 的新阶段。企业需选择专业的法律合作伙伴,构建前瞻性的合规框架,在数字经济浪潮中破浪前行。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得视为发现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