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即可通过手机访问网站并分享给朋友

首页 > 发现研究 > 专业文章

发现原创__你的问题,法官回答不了_——评“陕西反杀案”被告之问

2018-12-25451

发现原创||你的问题,法官回答不了 ——评“陕西反杀案”被告之问

发现律师事务所
发现律师事务所

FX-lawfirm

“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全国律师行业先进党组织”“2021年ALB China十五佳成长律所”,连续两年获ALB “年度中国西部律所大奖”提名,是一家致力于为客户解决疑难复杂民商事诉讼、申诉再审、刑事辩护、破产重整等法律服务的大型综合律所。

2018-12-25 发表于
收录于合集

      2018年12月20日“陕西反杀案”二审庭审期间,被告人当庭反问法官,“以后遇到这种事,我怎么做才是对的?”从公开途径无法知晓主审法官当庭如何回应该问题,但这个问题本身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当然,更多地关注点是该案是否系正当防卫。我认为从法官的职业角色来讲,被告的这个问题,法官回答不了。


01

法官的职业定位决定法官不能回答被告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二条规定,法官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法官是独立、中立行使裁判权的第三方,有了需要裁判的争议并提交到法院后,法官才会出面,他们没有办法在事前管理你的行为。“陕西反杀案”被告人的反问,一定程度上反应行为人在行为后的反思,在行为当时的场景下是否有其它选择可能性?即使存在案件中的行为,是否必然不能为法律所容忍?这些问题看似应由立法者进行规制,但立法者在立法时只能根据已有事件及案例规定行为性质,而无法穷尽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行为,这才有了法律解释存在的正当性。张明楷教授说,“刑法以固定的文字表述应对变化的生活事实,刑法适用者不可能改变生活事实,只能不断发现固定文字表述的新含义。”法官在评价行为性质时,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对特定生活事实的事后评判。出现争议,据此在法律范畴内解释法律,这才是法官应该做的。所以当你向法官发问事前该怎么办时,法官确实不能回答你的问题。这超越了法官的权限,更超越了法庭审理案件这种活动规则的范围。

        司法具有政治属性,也会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诉求。司法会受社会大众及主流意识形态对某行为态度的影响,若社会在某时期接受某种行为,司法就可能认定其合法,反之亦然。所以,对于同一问题,在不同时期完全可能出现不同的法律解释。这也体现了法律解释回应社会现实需要,西方法治国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美国最高法院周而复始的宣布同一行为合法、不合法。若本次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最终裁判认为被告的行为系正当防卫,似乎回答了被告的问题,但这仍然是司法的事后评价,它并未告知你事前应该“怎么做”(虽然这样的判决会对社会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02

现实的制度运行逻辑决定法官无法回答你的问题


        我国法官职业大体上属于国家公务员体系,是司法领域的公务员。法官会受到公务员群体固有的制约、监督,更因为司法活动较强的外部性特征,司法活动及司法人员极易被社会大众关注甚至质疑。所以,对于法官而言,最好地选择一定是遵循国家制度设计,被动、保守的坐堂问案。纵然有了田间炕头开庭、送法下乡,好像就把法官等同于政府治理社会的官员,但前提仍然是有了事儿、有了纠纷,才有法官走出去……这个群体无法回答你事前该怎么做。

        法官是制度中的人,他们必然要遵循制度的规定,没有超越制度作为的权利,更没有如此作为的动机。法官在法庭上的言行受到法律制约,他们必须考虑他们的言行,什么回答的法律的,什么回答是个人的。试想,如果法官当庭告知你“当时应该尽可能逃离或避让等等……”,庭审结束后一方面会有网络水军对法官的口诛笔伐,一方面会有组织上要求法官检讨自己的言行。国家制度设计了立法、行政、司法各司其职,法官在其职责范围内行为已然不堪重负,我们不应强求他们身披法袍越位履职。


03

作为个体的法官本人可能对你的遭遇“理解之同情”


        法官是制度中的人,但他们首先是社会活动中的人,他们也会受个人成长经历、社会基本正义底线、换位思考等因素影响。在没有接触该案之前或庭审结束后,法官个人也会在案发场景下思索如此行为的必要性,进而对行为合法性作出个人的倾向性评价。国家司法改革之后,法官根据在案证据形成的个人司法意见,会对司法结果有直接影响;司法活动也会对社会产生外部影响,进而影响行为人的行为选择。不可否认,这已然是社会进步、法治前进的表征。因此,被告人当庭的反问,可能引发法官对涉案行为的深思,但他无法回答被告的问题;因为法官只是裁判者,而不是教练,他们只能在案件中评价行为性质,进而间接影响行为人的行为选择。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当问法官“我该怎么办”时,实质是“父权主义”思想的表现。新时期,国家已然提出“治理”而非“管理”社会,语词的调整表明理念的变化。社会活动中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个体的行为共同型塑社会这个概念;法律事前规制人的行为,但法律本身并不是万能的,个体、社会也会反向影响法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