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案件,有它的气质、气味。什么区域,什么时间段,这个案发都有特点。”的确,每个案件都有它独特的“气质、气味”。
*作者王江系发现律师事务所企业反舞弊调查中心执行主任、黑镜律师团队联合创始人 最近于和伟主演的《我是刑警》电视剧热映,在法律人群体中引起了不小反响。在从事律师之前,我在检察院从事反贪工作多年,后又有过在纪委监委的办案经历,对侦查调查工作算是比较熟悉。我个人认为《我是刑警》堪当近年来最佳的刑侦题材类电视剧,没有之一。 其对刑侦工作的高度还原、真实案例的精彩改编、破案节奏的张弛有度等都反映了该剧的高质量水准。更难得的是,该剧并不局限于展示刑警在个案中的侦破技巧,而是通过主角秦川的入警、破案、遭遇困难、培养新人等经历,以微观视角串联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刑事侦查技术发展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变革等刑事司法领域更为宏大的历史进程,这是该剧区别于其他刑侦剧的最大特点。 观剧的同时,作为刑辩律师,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假如用秦川的办案思维来做刑事辩护,会怎么样? 一、每个案件都有它独特的“气质、气味”,办案首先要找到这个案件的独特“气质、气味”。 在《我是刑警》电视剧中,于和伟饰演的刑警秦川参与了一个入室杀人案件的讨论,剧中“刑侦八虎”之一的泰斗级专家武英德老师与秦川对这个案件进行了通宵达旦的分析研讨,问题的关键在于案件到底是“侵财型杀人”还是“报复型杀人”?一开始两人有不同的见解。由于证据有限,两个结论都有一定道理。然而,案件到底属于哪一类犯罪决定了侦破工作的方向,这对于破案至关重要。 其中,秦川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案件,有它的气质、气味。什么区域,什么时间段,这个案发都有特点。”的确,每个案件都有它独特的“气质、气味”。他感觉该案的“气质、气味”应该是侵财型犯罪,后来的侦破结果也印证了他的猜测。其实,这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猜测,这更多是侦查员的直觉,是侦查员刚摸到一个案件时的主观感受。也有人说这种感受并不准确,它太过于主观。是的,它就是一种对案件的主观的敏锐感受,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感受,都可能闻出不同的“味儿”来。秦川是天生的侦查员,他对每个案件都有着敏锐的判断力。通过不断办案,他练就了一上某个案件就能闻出该案的“气质、气味”的本领。后续的几个积案,如清江两案、东林三女童被害案等都是如此。秦川找对了案件的“味儿”,就找准了方向,使得沉冤多年的积案得以侦破。 二、律师办刑案也要“对味儿” 我认为,秦川的这个思维是可以运用到刑事辩护工作中的。当律师刚接触到一个案件,第一次会见犯罪嫌疑人,第一次阅卷时,我们先不要急着扎进案件细节和证据中去,不妨先闻闻这个案件的“味儿”是什么,看看自己对这个案件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它就像刑案侦破一样,先确定侦破方向,给案件定调,方向找对了,之后的努力就不会错。至于最终结果,可能还受到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有时候甚至看运气。 比如在剧中的清江爆炸案中,案件一度陷入僵局,找不到任何线索,秦川力排众议,始终坚持以物找人,坚持挖掘现场,最后也是意外地找到了引爆炸药的遥控器,然后顺藤摸瓜找到了犯罪嫌疑人。可以说在深山密林中找到一个麻将大小的遥控器有运气成分,但运气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侦查指挥者坚持对了方向。 就职务犯罪案件辩护来说,有一种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观点是:现在监委办的案件,律师已经没有辩护空间了,职务犯罪案件的刑事辩护难有什么作为。对此,我并不赞同。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职务犯罪案件的辩护空间确实在缩小,这是事实,但辩护的客观需求仍然存在。绝大多数被留置的公职人员被移送到检察院后,第一时间仍然希望获得律师的帮助。有需求,我们刑事律师就要想办法提供辩护帮助。其次,辩护空间的缩小是区别于以前的职务辩护工作来说,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客观环境,但可以与时俱进改变辩护策略和思路。而找到个案的气质和气味,从个案的总体特点上进行辩护,我认为就是目前一个有效针对职务犯罪案件的辩护方法。 举例来说,我们团队今年办理了的一个某原银行行长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违法发放贷款案。我们首次会见时,详细了解了案情,并认真倾听了当事人的想法。会见结束后,我和搭档甘哲楚律师在走出看守所大门的时候对案情进行了复盘,我们都感觉这个案件总体上应该从违法发放贷款罪上寻找突破口。 因为当事人涉嫌受贿的金额巨大,辩护空间有限,而违法发放贷款罪的部分事实和情节还有争议空间,只要能最大限度地让违法发放贷款罪获得轻判,那总体量刑就会有一个更理想的结果。我认为这就是这个案件的“气质和气味儿”,先找对“味儿”,后面的辩护思路就清晰了。之后我们团队通过反复阅卷、反复论证,将辩护意见重点放在违法发放贷款罪中有争议的事实和从轻减轻的情节上,最终获得了检察官的认可,对该罪的量刑建议从最初的7-8年降低到1-2年,从而使总体刑期降到了当事人相对可接受的范围。 另一个案件是某原国企总经理涉嫌受贿案,该案涉嫌受贿的数额特别巨大且无法减到300万以下,这意味着刑期会在10年以上;同时嫌疑人也不存在自首、立功、退赃等从轻减轻情节,一时我们很难找到有效的辩点。我们也犯了难,应该采取怎样的辩护策略呢?经过反复阅卷,我们团队分析后认为,从该案的证据条件来讲,虽然有两笔受贿事实的性质上存在一定争议,但证据已经固定得“很死”,没有“打掉”的可能性;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案件的情节是否严重就成了辩护的关键。 我们提炼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嫌疑人受贿的款项中大多数由逢年过节收受的红包礼金等小额款项构成,这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主观恶性较小;同时,嫌疑人并无索贿行为,未造成国家集体利益受损,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对有一定争议的事实,虽然明知不能“打掉”,但我们也坚持与检察官、法官进行了充分合理的沟通,采取了从量刑上争取从轻的综合辩护策略。最终,我们为当事人争取到了仅判10年有期徒刑的结果。在判决认定受贿数额300万以上的案件中,这可能算是最理想的结果了。 现在绝大多数的职务犯罪案件,表面上看似处理结果都差不多,只要犯罪数额达到某个区间,就没有什么辩护空间,嫌疑人能做的似乎只有认罪认罚。其实不然,每个案件都有每个案件的不同点,都有不同的气质和味道。当律师走进被告人的过去,主动聆听他们的“故事”,就能感受到不同的案件特点。比如同样是贪污,有的人贪污后装入了自己的口袋,有的贪污后用于单位和集体的开支,有的贪污用于扶贫帮扶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激发律师找到有效的辩点。 三、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秦川所说的找到案件的“气质、气味”,运用到刑事案件辩护中,我认为就是从整体上、从总体方向上去把握这个案件的“脉络”,就是在看透这个案件的实质后综合制定出一个总体的辩护思路。 只要找对了个案的“气质”和“气味”,就找对了正确的辩护方向,后面的许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在把握案件气质和气味的基础上,律师在刑事辩护过程中的阅卷、寻找证据问题等工作,就好比刑案侦破过程中的现场勘查、摸排、逻辑推理、追踪蛛丝马迹;凭借极致的细心和耐心,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的办案精神,最终都会找到突破口。 在办案过程中,一定要找对方向。有句话叫“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无论是刑事侦查还是刑事辩护,都如此。我不禁联想起《我是刑警》剧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在办理东林三女童被害案中,当地的侦查人员拿着嫌疑人的DNA在全国跑了几年,甚至都开始研究起大清律例和顾姓家族的族谱了,非常辛苦,他们的坚韧精神也很值得称赞,但因为一开始方向就不对,所以一无所获,就是这个道理。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得视为发现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