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即可通过手机访问网站并分享给朋友

首页 > 发现研究 > 专业文章

企业反舞弊 || 企业反舞弊新挑战:职业骗薪及其应对

2023-10-271310

image.png

笔者认为,在验证身份、学历、工作经历、前同事评价真实性的同时,针对关键岗位还可适当引入“入职测谎”机制,通过测谎结果来帮助企业对应聘者进行综合评估。


近年来,多地不法分子利用企业入职背景调查和考勤制度缺陷,同时大量应聘并入职多家企业,但并不实际履行岗位职责,同时骗取多家企业的高额劳动报酬。“职业骗薪”现象与日俱增,给企业反舞弊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旨在介绍“职业骗薪”的手段及其特征,在促进企业管理者提高警惕的同时,也提供方向性的应对思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降低风险。

一、“职业骗薪”的常见手段


(一)打造“完美求职者”人设

骗薪者惯用手段是伪造身份证、个人学历、工作履历、银行流水、离职证明、过往业绩等材料,对自己进行精致包装。首先,骗薪者会在招聘网站上物色入职背景调查和日常考勤制度不完善的企业。通过公开招聘信息,骗薪者会根据每家企业的招聘需求,有针对性地编造个人信息和工作经历并大量投递简历。在获得面试机会后,部分骗薪团伙甚至会对将要面试的成员进行针对性的“就职”培训,练习应聘话术,虚构销售或融资经历,声称自己握有大量优质资源,能为企业快速提高销售业绩,进而骗取企业信任,以欺诈手段与企业缔结劳动关系。

(二)在职期间伪造忙碌假象,同时应聘多家企业

入职后,骗薪团伙成员会通过伪造日常工作记录,甚至雇佣群演假冒高价值客户,“客户”还会使用虚假身份假意与企业签订投资意向合同,从而为骗薪者营造出一种“干劲十足”的假象。同时,骗薪者往往利用企业的考勤制度漏洞,在职期间以“见客户”等借口长时间外出,继续应聘其他公司。最终,骗薪者将实现同一时间在多家企业任职的效果,进而同时获得多家企业的高额底薪。部分骗薪团伙成员甚至会应聘目标公司的人力资源岗位,从而更方便地招聘同伙入职,并获取佣金,共谋对企业实施诈骗。

(三)“恶意讨薪”以实现骗取劳动报酬的不法目的

一旦骗薪行为被识破,企业往往会试图辞退这些长时间不见踪影、没有任何实际业绩的员工。但骗薪者会利用《劳动法》对试用期员工的保护,拿着劳动合同集体恶意讨薪,要求企业支付全部薪水后才配合离职。骗薪者为了讨要薪水,会雇佣社会人员上门威胁;还会通过向劳动部门举报、提起劳动仲裁等方式给企业施加压力;甚至还会威胁以向市场监管、税务等执法机关恶意举报的方式,逼迫企业私下协商调解来实现其不法目的。通常情况下,企业为了息事宁人往往会选择妥协。

二、“职业骗薪”涉嫌的常见罪名


(一)诈骗罪

职业骗薪涉嫌诈骗罪。骗薪的本质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进而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证件、印章罪

骗薪者在自我包装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伪造身份证件、学历证明等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在其伪造离职证明等文件时,也难免出现伪造企事业单位印章的行为。上述行为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变造、买卖;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等罪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据。”


三、职业骗薪风险应对

职业骗薪的危害不仅在于侵犯财产法益,还在于破坏营商环境,比普通诈骗更具社会危害性。从反舞弊的角度,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企业管理者参考。

(一)关键岗位可适当引入“入职测谎”机制

不少企业忽视背景调查的重要价值,因背景调查浮于表面进而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不同企业背景调查制度各有不同,专业的人力资源团队也各有打法。笔者认为,在验证身份、学历、工作经历、前同事评价真实性的同时,针对关键岗位还可适当引入“入职测谎”机制,通过测谎结果来帮助企业对应聘者进行综合评估。


发现律师事务所反舞弊调查中心专家顾问余军系西南政法大学侦查学在读博士,曾协助公安、检察、纪委等机关运用测谎技术侦办疑难案件70余起。


余军告诉笔者:“测谎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有效协助企业和雇主聘用合适的人选。企业可以通过测谎结果对应聘者进行有效甄别。这类测试效果非常好,特别是企业选择重要岗位雇员或提拔某人时,可对其进行测谎审查,从而为单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当企业需要在短时间内通过背景调查来了解应聘者时,测谎仪调查服务可以有效满足企业需求。专项背景调查都是根据被测试人员的背景进行独一无二的专业设计。”


企业在向关键岗位人员发放录取通知时,可将“入职测谎”作为入职的前置条件。测谎启动之前,被测试人员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测试过程中,被测试人员还要听从测试人员的安排。一般反舞弊测谎过程时长约2个小时左右,根据案情复杂程度不同,测试时长可缩短或延长。测试结果当天即可呈现。


企业反舞弊测谎流程,大致分为如下环节:(1)委托测试事项;(2)测试人员调查访谈反舞弊背景和委托人需求;(3)根据访谈编制测试问题;(4)测前谈话;(5)正式测试;(6)测后谈话;(7)出具测试意见。


余军还告诉笔者:“相对权威的测试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心理测试工程中心,甘肃政法大学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测试中心。”


(二)发现骗薪嫌疑后尽早委托专业反舞弊律师团队介入

企业在发现员工存在骗薪嫌疑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反舞弊律师团队的帮助,同时做好保密工作,避免打草惊蛇。职业骗薪者往往具有一定的反侦查意识,企业不易发现,或者发现后难以收集证据证明其属于骗薪,此时骗薪员工往往立即提出离职逃避企业的调查和处罚。因此,企业一旦发现员工有骗薪嫌疑时,应该立即寻求专业的反舞弊调查团队开展专业调查,专业团队具有丰富的反舞弊调查经验,企业在专业反舞弊律师团队的帮助下,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调查方案,并及时收集、固定相关证据。


根据固定的证据情况,一定程度上企业可以掌握对骗薪员工的处置主动权。企业可以直接解除劳动合同,让员工退赔损失,也企业可选择通过劳动仲裁或者诉讼手段解除劳动关系、主张损害赔偿。对于涉嫌刑事犯罪的骗薪行为,还可适时启动刑事控告,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企业宜通过综合救济手段及时挽回不利后果,防止企业合法利益和正常经营活动因骗薪行为遭受更大损失。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得视为发现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