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文娟、范苏菲
引 言
2025年5月,深圳龙华排水公司以“河道水位监测预警分析数据集”为质押物,成功获得上海银行6000万元融资授信,成为深圳市首单国企数据资产质押融资案例;无独有偶,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智慧农业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挂牌获中国建设银行3000万元质押贷款,标志着西南首单智慧农业“挂牌数据资产”质押贷款成功落地。企业长期积累的数据通过合规确权与价值评估,从沉睡资源蜕变为有效资本,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劲动能。以上创新实践昭示着一个全新趋势: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合规已从被动履责的法律要求,跃升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引擎。
一、政策法规多维演进:从基础规范到价值转化
2025年堪称中国数据合规体系的深化之年。年初施行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定义“重要数据”——即特定领域、特定群体、特定区域或者达到一定精度和规模,一旦遭到篡改、破坏、泄露或者非法获取、非法利用,可能直接危害国家安全、经济运行、社会稳定、公共健康和安全的数据。该条例创新性地构建了“识别-申报-防护”一体化框架,要求提供、委托处理、共同处理重要数据前进行风险评估,并明确重点评估内容;要求重要数据的处理者每年度对其网络数据处理活动开展风险评估,并明确风险评估报告内容。这标志着监管重点已从事后处罚转向事前防控。 在金融领域,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6月30日正式施行,强调在业务数据安全工作上,遵循“谁管业务,谁管业务数据,谁管数据安全”的原则。该办法将业务数据分为一般、重要、核心三级,要求每年至少更新一次业务数据资源目录,重要数据处理者需每年开展风险评估、每三年实施合规审计。未履行义务者将面临最高1000万元罚款及业务许可吊销风险,金融数据治理正式进入严监管时代。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2月发布的国内首个中国电子商会团体标准——《可入表数据资源信贷融资基础要求》(T/CECC 36—2025)该标准构建了覆盖数据资源的识别、盘点、合规确权,到价值评估、信贷审核、贷后管理阶段的全流程操作指南。其明确将“合规性”与“权属清晰性”作为数据入表的识别标准,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为金融机构开展数据质押融资提供了法务可行性框架。这意味着企业数据合规状态将直接影响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与信用水平。 二、合规重构数据价值:从成本到资产基石
传统观念中,数据合规常被视为“成本负担”。然而在数据资产化语境下,合规已成为数据价值释放的核心前提,其价值重构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1.确权赋能:数据权属不清是数据资产化的首要障碍。《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细化了委托处理、共同处理场景下的权责分配规则,要求通过合同明确第三方数据处理者的安全义务。龙华排水公司之所以能实现质押融资,关键在于率先完成龙华区首笔国企数据资产入表,并获发深圳市首张供排水行业数据资产登记证书。这一过程离不开律师团队对数据采集合法性、权属链完整性的法律确权,将“原始数据资源”转化为“权属清晰的资产标的”。 2.风险定价:金融机构对数据资产的估值高度敏感于合规风险。根据《可入表数据资源信贷融资基础要求》,数据资产的贷中管理需实时监测价值波动并建立跌价预警,贷后需定期评估和风险处置预案。尚数网“金真估”模型在评估数据资产时,专门设置“风险价值”维度,量化分析数据合规漏洞对资产价值的折损影响。 3.流通加速:合规框架是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的“通行证”。《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创新性增设“为履行法定职责或法定义务”的个人信息出境豁免情形,破解跨境交易中的合规困局。同时,政务数据领域新国标《数据安全技术 政务数据处理安全要求》(将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提出“三位一体”安全框架,通过制度规范、技术防护和运行管理的协同,为政务数据处理提供全国统一的安全标准,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提供技术合规样板。这都将大幅降低数据要素市场的交易摩擦成本。 三、创新实践:从理论模型到资本转化
深圳龙华排水公司的案例具有行业范式意义,其成功源于构建了“合规确权-价值评估-金融赋能”的完整闭环: 在确权阶段,依托《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规范,明确河道水位数据的国有资产属性及企业授权使用范围。 在评估环节,采用符合工信部标准的估值模型,量化数据集在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等场景的应用价值。 在质押登记中,依据《可入表数据资源信贷融资基础要求》完成数据资产登记,依托专业评估模型量化数据价值,将“动态监测数据集”转化为银行认可的合格质押品。 成都国星宇航公司的案例创新性在于构建“挂牌-评估-质押”三级跳模式: 确权前置: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完成挂牌数据产品,通过第三方登记确权解决卫星数据权属模糊性; 场景化估值:大公信(北京)资产评估有限公司重点分析数据在“农业信贷保险降本增效”中的实证价值,例如通过精准产量估算降低金融机构信贷损失率,使估值脱离理论进入应用层面。 当前,数据资产在金融信贷领域的应用探索日渐深入,数据资产质押融资已成为数据资产资本化的主要方式,这一路径正在更多领域复制。多家银行推出“数据资产质押替代保证金”模式,企业凭合规数据资产可减免传统授信中的现金保证金,直接降低融资成本。创新型的数据资产信贷融资模式,既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方案选择,也为银行等信贷机构提供了全新的模式探索。 四、全球合规视野:跨境流动与监管趋严
当中国企业布局海外市场时,国际数据合规要求已成为资产化的刚性门槛。2024-2025年,全球监管呈现两大特征: 1.“高强度少量化”执法常态化。GDPR执法在第七年后已进入制度成熟期,处罚机制更加持续、密集与系统化,截至2025年3月累计处罚金额突破56.5亿欧元。2025年处罚策略转向“少量、高额、标志性”案件驱动——全年处罚数量同比下降,但单案金额显著上升。典型如TikTok因数据出境与儿童数据保护问题被罚5.3亿欧元,LinkedIn因合法利益依据缺陷被罚3.1亿欧元。高额罚单直指数据资产的核心价值载体:用户信任与合规流动性。 2.风险前置管理机制普及化。加州隐私保护局(CPPA)2025年5月修订的《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重点关注隐私影响评估(风险评估)、网络安全审计和自动决策,其中Article 10条款,强制要求企业对六类高风险处理活动(如出售或共享个人信息、使用自动化决策等)进行风险评估,并至少每三年审查一次。该框架与GDPR隐私影响评估(PIA)形成呼应,要求企业量化分析数据处理的“留存周期风险”“第三方共享风险”等指标。未建立评估机制的企业,其跨境数据流可能遭遇区域性封锁,直接制约全球化业务的数据资产整合。 五、企业行动指南:构建合规驱动的资产化路径
面对国内外政策与金融的双重驱动,企业需重构数据管理战略: 1.合规前置数据治理:对照《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识别重要数据目录,建立“采集-存储-共享-销毁”全周期合规台账。特别关注对外提供、委托处理场景下的合同留痕及风险评估。 2.探索合规金融化路径:对符合《可入表数据资源信贷融资基础要求》的数据资源,主动申请第三方合规认证,对接数据交易所挂牌或银行质押融资。 3.设立跨职能数据合规官:统筹法律、IT、财务团队,动态监控国际、国内监管变化,将合规成本转化为资产溢价。 数据要素市场化浪潮下,合规与价值的双螺旋结构已然显现。从深圳龙华的城市水位数据到成都国星宇航的农田遥感数据,南北两地的实践共同证明:当法律合规框架与技术评估工具深度耦合,曾经“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据资源,终能转化为资产负债表上“可计量、可质押、可流通”的战略资产。数据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正成为打通这一路径的通用范式。“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石油’,而合规则是挖掘其价值的核心引擎”。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进程中,企业唯以合规为基,方能使数据价值之翼舒展于广阔天地之间。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得视为发现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