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即可通过手机访问网站并分享给朋友

首页 > 发现研究 > 专业文章

智能汽车广告合规:法律框架、监管挑战与风险应对 | 发现原创

2025-04-10246

image.png

前言




随着智能汽车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车企的广告宣传策略愈发激进,但由此引发的合规争议也频繁成为舆论焦点。


从特斯拉“FSD全自动驾驶”的命名争议,到小米SU7因智能驾驶事故引发的品牌信任危机,再到问界、蔚来因技术术语模糊化导致的用户维权事件,智能汽车广告合规已成为横跨法律、技术、商业与伦理的复杂议题。本文结合近期热点案例,从广告法规范、国内外监管差异、上市公司合规特殊性、社会舆论影响等维度,系统性分析智能汽车广告的合规风险及应对策略。



一、法律框架下的合规红线与典型案例


1.虚假宣传与绝对化用语:技术参数的真实性边界


《广告法》第九条明确禁止使用“国家级”“最佳”等绝对化用语,而智能汽车广告常通过技术参数的模糊表述突破这一限制。例如小米SU7在发布会上宣称“AEB刹停速度可达135km/h”,但用户实测显示实际性能与宣传存在显著差距,事故中97km/h碰撞时系统未能完全刹停。类似问题在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命名中也存在争议,尽管其实际功能仅为L2级辅助驾驶,但“全自动驾驶”的表述易引发消费者误解。


合规要求:涉及续航里程、智能驾驶等级等核心参数时,车企需在广告中标注测试条件与适用范围。例如理想汽车在宣传NOA功能时,需明确标注“需驾驶员全程监控”,并附注功能生效的具体道路场景。


2.数据隐私合规:从收集到跨境的全流程管控


《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要求数据收集必须明示用途并获得用户明示同意。特斯拉通过建立上海数据中心实现数据本地化存储,并通过国家数据安全检测,成为行业标杆。相比之下,某境外车企曾因通过代理商非法获取高精度地图数据,被认定为危害国家安全,凸显数据跨境流动的风险。


热点案例:小鹏汽车因使用安赛乐米塔尔专利材料被诉,暴露供应链数据合规短板。企业需对供应商进行知识产权合规审查,并在广告中明确技术来源,避免“全域自研”等表述引发争议。


3.竞品对比的合规尺度:从技术竞争到法律风险


《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贬低竞争对手,但车企常通过隐性对比进行营销。例如理想汽车在财报中使用“纯电车型复仇战”等表述,虽未直接点名竞品,但仍可能构成影射。更典型的案例是某车企短视频宣称“用料比奥迪好十倍”,因缺乏证据支撑被罚20万元。


二、 国内外监管差异与应对挑战


1. 中国:动态化监管与场景化限制


直播带货合规: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小鹏汽车通过直播间演示MONA M03的自动泊车功能时,需显著标注“广告”标识,并确保演示场景与实际使用条件一致。


敏感区域限制:特斯拉因哨兵模式存在数据采集风险,被多地机关单位禁止进入停车场。这要求车企在广告中避免强调车辆在敏感区域的适用性。


2.欧美:隐私至上与严格追责


欧盟GDPR:要求车企在广告中收集用户数据时,需明确告知数据跨境传输风险。例如特斯拉在欧洲市场需对车内摄像头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并在用户协议中单独列明。


美国FTC规则:对误导性广告实施高额处罚。蔚来若在北美宣传“换电5分钟”,需提供极端温度、电池衰减等多场景测试数据,否则可能面临“每例违规4.3万美元”的处罚。


三、上市公司合规的特殊性:财务披露与ESG风险


1.广告宣传与财务数据的联动监管


上市公司需确保广告主张与财报信息的一致性。例如理想汽车2024年净利润下滑31.9%,若在广告中强调“盈利能力行业领先”,可能被监管部门认定为误导性陈述。小米汽车单台亏损4.5万元,但通过财报披露毛利率提升至20.5%,为“高性价比”宣传提供了数据支撑,降低了合规风险。


2.ESG框架下的品牌声誉管理


智能驾驶事故引发的舆论危机直接影响ESG评级。小米SU7事故导致市值两日蒸发1200亿港元,暴露过度依赖技术营销的隐患。企业需建立广告内容与产品质量的关联性审查机制,例如问界M7在宣传“全向防碰撞系统”时,需同步公开AEB触发条件的实测视频以增强可信度。


四、社会舆论与合规危机的传导机制


1.技术术语包装的认知偏差


车企通过“L2.99”“城市NOA”等非标术语模糊技术边界。华为ADS3.0宣称“端到端智驾”,但其本质仍为L2级辅助驾驶,这种表述导致用户误判系统能力,在山西运城事故中引发责任认定争议。合规建议:在广告中强制标注自动驾驶等级,并采用《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术语。


2.KOL营销的合规失控


短视频平台充斥“脱手驾驶”“车内睡觉”等危险演示,理想L9车主因拍摄“无人驾驶”视频被警方处罚。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车企需对合作KOL的内容进行前置审核,并要求标注“功能演示需在封闭场地完成”等免责声明。


五、合规体系构建与前瞻性策略


1.三层防御体系的建立


内部审核机制:设立跨部门合规委员会,配备熟悉《广告法》《数据安全法》的专业人员,对直播脚本、宣传海报等进行多轮审查。


技术赋能:采用AI工具自动筛查“最”“第一”等违禁词,利用区块链存证广告发布流程,满足《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的三年存档要求。


供应链合规:参照小鹏应对专利诉讼的经验,建立供应商合规清单,要求其提供技术授权证明及数据安全承诺。


2.全球化合规布局


出海车企需构建“区域化合规数据库”:例如华为问界在欧洲市场需同时满足GDPR数据本地化要求与中国《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可通过“数据双中心”架构实现合规。


3.舆论危机应对手册


分级响应机制:针对AEB失效、电池起火等高风险事件,制定24小时回应模板,避免小米SU7事故中“系统已提示接管”等冷漠表述加剧舆情。


第三方背书:在宣传高阶智驾功能时,引入中汽研、TÜV等第三方机构检测报告,增强广告公信力。


智能汽车广告合规已从被动应对监管检查,演进为塑造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特斯拉通过数据本地化获得政府信任,小米借财报透明度缓解亏损质疑,问界以第三方检测强化技术可信度——这些案例表明,合规体系的有效性直接关联市场占有率与资本估值。未来,随着《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细化落地,以及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等新规出台,车企需构建“法规-技术-舆论”三位一体的动态合规生态,方能在智能出行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

图片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得视为发现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