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漫读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发现好书 · 分享好书 · 阅读好书
Books must be read as deliberately and reservedly as they are written.
(Henry David Thoreau, Walden)
发现书院——一座法律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一个发现律师共同的精神家园。为了践行发现书院的初衷,公众号全新推出《发现漫读》栏目。每个礼拜日,《发现漫读》与您如期相约。望您能在难得的周末时光,静下来与心对话,与书相伴,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对知识、智慧和真理孜孜以求的有灵魂的法律人。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作者:[英] 斯蒂文·朗西曼
译者:马千
——
荐书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对于罗马帝国的陷落却有据可考。当君士坦丁站在城墙缺口,被异教徒的军队淹没时,这个罗马最后的皇帝,连同他殉葬的帝国,永远消失了。
NO.1
内容介绍
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代表着拜占庭千年帝国的落幕,新兴伊斯兰强权的崛起,更为欧洲、近东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变化,甚至一度被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在长达7周的战役中,双方不论民族、信仰,均表现出惊人的英雄气节与坚韧,荡气回肠,令人动容。
英国历史学家斯蒂文•朗西曼196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在大量西方同类专著中,结构清晰,考据严谨,文笔典雅,篇幅适中,已成为此领域备受推崇的权威著作之一,累计重印达18次之多。本次出版,从正文、附录到索引、原注,均忠实于原作。
译者马千现为高校教师,出于个人喜好,费数年之力,对原书细致考证,对译稿精心打磨。考虑到国内读者时空隔膜,译者倾注大量心血为本书加入译注,并补录最新资料;在保持语言自然生动以外,亦尽力还原了原书雅正庄重之风。
NO.2
推荐理由
1453年对于欧洲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虽然在当时的亲历者而言,君堡的陷落似乎并不是一件大书特书的事,东罗马帝国的衰落早已人尽皆知,也许只是感叹又一座城墙倒在了苏丹的炮火与铁蹄之下;但当把整个视角拉到更高的维度,似乎会发现自此之后教会影响力开始式微、市民经济初显活跃,欧洲开始摆脱中世纪的阴霾。但通过这本书作者朗西曼爵士对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叙述、相关国际形势的介绍,读者会对于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体会,教权的衰败在1453年之前就已经开始,而贸易帝国的崛起也由来已久。至于君士坦丁堡在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这一次易手也不过是一个早晚会发生的必然。
也许在欧洲人心中多少对于罗马帝国、对于君士坦丁堡有一些特殊的情怀,很多作者在创作时难免会从这段情怀中获取灵感。比如在阅读《冰与火之歌》时,运来补给的威尼斯小船和洋葱爵士、希腊火和野火、金角湾中拉起的铁链和小恶魔在黑水河的铁链;又比如《魔戒》最终大战役的发生地白城,也让人联想到君士坦丁堡这座雄城。
虽然关于这段历史的研究考证、传奇故事不胜枚举,但本书作者斯蒂文•朗西曼爵士,用兼具历史修养与流畅优雅的文笔,配合自身严谨的考证,让本书成为了其中的经典之作,本书的篇幅不长,不似普通学术书籍般晦涩复杂,加之译者马千老师的翻译与注释也让本书增色不少,适合作为了解相关历史的入门读物。
往期精选

《卡拉马佐夫兄弟》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美丽心灵——纳什传》
作者:西尔维娅·娜萨
《人间食粮》
作者:安德烈·纪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