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即可通过手机访问网站并分享给朋友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好书推荐

2014-01-26312

image.png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是资深律师田文昌与著名法学教授陈瑞华就刑事辩护问题所进行的对话。对话的目的主要是对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进行依次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第二期: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

——田文昌、陈瑞华对话录

作者:田文昌,著名刑事辩护律师,现为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陈瑞华,北大法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


“中国辩护律师成长的环境是艰难的,三十余年举步维艰,在没有正当辩护地位的情况下,独善其身并非易事。

有鉴于此,两位作者在《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一书中就恢复三十多年的刑事辩护制度的中国经验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和整理,希望他们探索和奋斗过程能为下一代律师积累经验。


“学者的能力,是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律师的本事,则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但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前提,是要先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后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两个环节缺一不可。既要钻进去,又要爬出来,不钻进去就读不透,不爬出来又会陷进去。无论是研究问题还是分析案件,这都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无非就是一个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过程。”

——田文昌律师的书中原话

作者对于“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这一问题的阐述,先将之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然后逐一解决——既有对刑事辩护的分类,也有对不同阶段刑事辩护的解读;既有中外经验实践的比较,也有我国先后立法的嬗变分析;既有法律条文的字斟句酌,也有实务推进的谨慎探索最后呈现这样一本精彩的对话录。

贯穿全书的对话思路可以概括为“三步走”:第一步,描述中国司法环境的现状,通过对中国当下控、辩、审三方失衡的司法制度诸多弊端的揭示和批判,让读者看到了刑事辩护律师的执业环境尚不能另人满意;第二步,揭示国外对该问题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通过中外刑事诉讼制度的对比,提出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架构的设想和建议,给人以出路和希望;第三步,回归中国实际、回到安身立命的当下,给读者在执业环境欠佳的情况下如何生存的思考与点拨,提出针对该问题恰如其分的应对之策。

“三步走”思路中的每一步都是可圈可点的,然而最难能可贵的却是第三步——在一番针砭时弊和高谈阔论后,作者能够冷静地回归到中国当下的司法实践中,慷慨而真诚地将自己行走于职业道路上的“防身之术”和“独孤九剑”倾情奉献,指引读者在不尽人意的现实里,如何去担当一个刑辩律师应该承受的责任。犹如宽厚的长者之风,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过往经验告诉你道阻且长,而这声声叮嘱中又凝聚着卓越的远见,让你相信虽然此行不易却并不绝望。打牢扎实的法学功底且秉承谨慎的态度,你,同样可以抵达理想的彼岸。

在全书进行展开的过程中,田文昌老师结合自己真实的办案经历,来阐述与陈瑞华教授讨论总结出的理论问题,将理性的分析融进感性的情节中,仿佛是给一个学习蛋糕技艺的小徒弟讲述不同的配料知识时,让他尝一尝由此烤制的一块蛋糕,这种甜美的认知一定会牢牢留在他的记忆里,以至那种愉悦感给了他一个回忆所学知识的理由。

书中还提出了很多被我们忽视的法律问题(例如刑事辩护中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所以,通读本书,犹如游历仙境,透过本书目录你看得到每一个模块都有哪些显而易见的智慧结晶,犹如一颗颗大蟠桃,它们是你要寻找的宝物;然而字里行间散落的一些小知识点就像是路边花儿上的露水,细细啜饮同样可以让你容光焕发益寿延年,如果你愿意以此为起点去开启另一场探索之旅。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一书,还像是行走在漫漫刑辩路上的仁人志士的一座灯塔,其中有着很多前瞻性的预测,给了意欲投身刑辩队伍的读者一些执业规划的指导与针对性训练的方法。

读着这本书时,就像听着那首著名的电影配乐——《故乡的原风景》,渐渐领悟到作者的心态就如曲子一样,是已到一个高度的人对人生经历的反思,其文风因为对刑辩环境的关切而整体上带着淡淡的忧虑,犹如一路征程至此的探险者,魑魅魍魉几多艰难,但是过程中却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体验。虽然前方仍然山高路远,但是那美好的光景在心中熠熠闪光,使人无比渴望,故而晨起动征铎,再次远行。

一双智慧的眼睛,看得到前方的泥泞坎坷;一颗赤子的心灵,相信未来一定鲜花灿烂;一串坚定的脚步,走出鲜花盛开的刑辩律师之路。这是本书未曾明说的表达。



注1:文中彩色文字属《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的原文。


注2:刑之盾为发现律师事务所罗毅律师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旨在解析刑事法律风险,分享司法应对策略,铸造守护平安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