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即可通过手机访问网站并分享给朋友

发现李哲伟 | 在法典与烟火间摆渡—— 一个“山城法匠”的耿直江湖

2025-04-052

image.png

李哲伟律师

发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发现(重庆)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

重庆市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成员

重庆市中小企业局法律专家授课团成员

重庆市律师协会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重庆市律师协会破产清算与重整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两江新区调解专业委员会主任

重庆市破产管理人协会房地产专业委员会委员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



“办案子要像烫火锅

不同的菜要把握不同的火候!”

——朝天门码头的晨雾还未散尽,发现所重庆办公室已飘满咖啡浓香。李哲伟律师的办公桌上,一张泛黄的便签与一摞《南方周末》静静相叠,这看似平常的组合,实则是他“法匠”历程的见证物。从体制内的毅然“破壁”到投身律所潜心“深耕”,李哲伟身上始终带着山城特有的气质“直、韧、真”——不耽于空谈虚论,不畏惧破局重生,正如他常说的那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法律人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01

西政“板命”青年:

手机盖翻开的法治梦



2001年秋,西南政法大学老校区的宿舍楼,初入校门的李哲伟和室友挤在狭小的床铺上,用整栋楼唯一一部阿尔卡特翻盖手机刷出了“9·11事件”的新闻,双子塔轰然倒塌的消息令全宿舍集体失眠。随后,当《南方周末》的相关报道被传阅至卷边,李哲伟在被深深吸引的同时,敏锐感知到其中的法治真义。自此,《南方周末》成为了他的额外教材,每期必读。


彼时,中国的改革开放随着入世进入历史新阶段,而法治进程却远未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型期的阵痛尤为强烈:《在巨变的时代寻求最大的正义》、《中国农民调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南方周末》一篇篇富有洞察力的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深度报道,犹如一颗颗巨石投湖,无一不在这所被誉为“法学界黄埔军校”的校园里激起巨浪。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与自我思索中,法科生李哲伟立下flag: “法律人不能只做规则的复读机,更要成为法典与现实的摆渡人。


“那是我第一次触摸到法治的温度”。李哲伟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2003年报样。非典封校时期,校园的青砖墙在他记忆里生长出魔幻藤蔓:白天,他是戴着红袖章执勤的“铁面门神”,入夜却化身翻墙“黑骑士”,悄悄为师姐传递重庆大学男友送来的灯影牛肉,看着她捧着油纸包感动到吧嗒吧嗒直掉眼泪。李哲伟茅塞顿开:“规矩是死的,但人情要活着。冷冰冰的法律条文不应该扑灭热滚滚的人间烟火。”多年后,当他站在法庭上权衡法理人情时,总会想起那堵墙:“规则是钢筋铁骨,情义是流动的血脉。法不容情但法外有情,两者的交融互补才能构成法律的全貌”。


毕业前三个月,手握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offer的李哲伟,成了同学眼中的“犟拐拐”:本已提前“躺平”、回家相亲的他,却被重庆地区法检公务员招录公告硬生生拉回课桌,重新拿起政论复习资料。“《南方周末》早为我做出了选择——总有一种力量,令人抖擞精神,去走更值得走的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李哲伟顺利通过法院面试,开启了他的体制内生涯。


image.png

02

十年体制“熬油”:

 从“刻度”到“尺度”的进阶”



从书记员到审判长,李哲伟的法官生涯被同事戏称深谙“重庆小面哲学”——


程序正义是碱水面骨,历久弥香需红油浇透。佐料打得汪实,才经得起“食客”(当事人)“挑刺”!


初任法官时,李哲伟以“半完美主义者”自嘲:一份判决书修改七、八稿,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曾为一笔赡养费的小数点后的两位数字,连夜核对三十页账目。同事说他太轴,他却认为当事人可能一生只进这一次法庭——法官笔下的小数点,可能就会决定当事人余生的生活质量。这份较真让他快速成长为有口皆碑的“判案能手”,也让他更加坚信:“专业的法律人,必须扎根于与市井大众的同理共情。”


八年间,李哲伟收获了“优秀法官,个人三等功”,但也错失了返回重庆主城区工作的机会。在市场经济浪潮的裹挟之下,同事同学纷纷跳槽、下海,此时,他又成为了兄弟伙眼中的“犟拐拐”:不声不响地去了“隔壁子“——检察院,转战反贪第一线。


从审判台到审讯台,一字之差,却意味着从头开始。他曾与师傅远赴山区,在寒风中蹲守两天两夜,只为带回一名坚持冬泳的倔强行贿人;也曾和团队一起拿下了有着丰富反侦查经验的贪腐局长……一次次开会研判、分组审讯、庭审合议,让李哲伟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节奏。到后来,嫌疑人的一个微表情都逃不过他敏锐的神经,“无论是侃侃而谈的还是沉默寡言的,我都有办法让他开口回到我们关心的主题上来。” 当连任四届县领导秘书的“老江湖”翘着二郎腿挑衅:“年轻人,我见过的阵仗比你吃过的盐还多。”李哲伟不动声色将挑灯夜战多日的关键证据摆出来,一语破的,对手的傲慢瞬间便化为冷汗。


“《南方周末》有句话——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因为我们爱得深沉”。十年体制生涯,淬炼出李哲伟独特而丰满的职业底色——


“法官经历让我学会用证据构建逻辑,检察官生涯教会我用人性穿透迷雾——而这正是律师最珍贵的双翼。”

image.png

03

律师江湖“摆龙门阵”:

毛肚要脆,案子要怼


2015年,二女儿出生前夕,李哲伟脱下穿了十年的制服,成为父母眼里的“犟拐拐”。“我想趁年轻,给人生多一笔丰富的经历。法律人的战场,从来不该被身份定义。


从"体制人"到"律政新兵",加入重庆头部公司制律所的李哲伟,主动将锋芒藏进西装革履的严谨:周六雷打不动参加专业讲座,把"被动学"熬成"主动啃";每日伏案填写工时日志,严格工时考勤,就连庭审时衬衫的每一粒纽扣,都紧扣着作为律师的职业刻度。这段"回炉重造"的经历,被他戏称为"法律人的二次投胎"。不过,骨子里的闯劲终究按捺不住——未等律所温室孵出安逸,他便推开独立接案的大门,一头扎进山城律师江湖。


出乎意料的是,李律师勇闯江湖的第一道浪,竟来自前东家客户的推荐。这位德国海归、拒绝承袭家族产业的"创二代",初涉汽配制造,就遇上了在购销合同中踩坑"证据缺失",反被合作方索赔的棘手案件。面对老客户的信任和托付,李哲伟一头扎进成箱的送货单和海量的微信记录,硬是从碎片里拼出完整的关键证据链,在仲裁庭审中,借对方律师轻敌之机,一记"证据突袭"直击要害,逼得对手当庭改口请求和解。胜负已定时,他却做了件"憨事"——劝自家客户放弃乘胜追击,主动让渡部分权益。"官司要赢,但人情不能输绝。"这份从客户出发、留有余地的智慧,不仅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最终握手言和、长期合作,更让李哲伟律师收获了2位挚友。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丰富的从业经历,扎实的专业功底,加之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率真,让李哲伟律师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在一桩标的额超亿元的建工合同抗诉案中,面对检察院的强势介入,他带领团队通宵拆解施工图纸,最终从“清理表土”与“爆破方量”的矛盾中撕开突破口:“清理表土按面积计量,爆破方量已含表土厚度——抗诉方这就好比吃一锅火锅,却把火锅底料算两次钱!”法庭上,他甩出工程规范,将对方主张驳得片甲不留。对方律师擦着汗嘀咕:“重庆律师,果然雄得起!”


如今,身为发现重庆办公室的高级合伙人,李哲伟律师正将“法律+商业”思维注入团队基因,专治企业“疑难杂症”。主攻公司治理、股权设计、复杂商事诉讼,并在破产重整领域屡建奇功。某房企爆雷案中,因为他的妥善处置,让当地上百户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最终都获得全部清偿。“破产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就像重庆的山路,绝境处自有生门。

image.png

04

发现书院“扎场子”:

把法律熬出烟火气


谈及未来,李哲伟律师眼里闪着光,滔滔不绝介绍起重庆办公室整层扩装2000㎡的方案。“文化是发现所融入血液的基因,明年我们将拥有全新升级的“发现书院”,我的新办公室也要来个文化升级:这里挂上《南方周末》1999年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的心中'……这是我的愿景。旁边摆上法槌和我在检察院的审讯笔记,案卷柜这一排陈列我转型后办的经典案子……”


他比划着装修图纸,仿佛在布置一场法律与情感的展会。的确,法官的严谨、检察官的锐利、律师的务实,这三件‘法器’与李哲伟律师如影随形,缺一不可。这位爱用火锅打比方的律师,将半生积淀熬成了独特的法律底料:“你看这九宫格,中间沸腾的是程序正义,四周格子里炖着商业智慧、民生温度、文化基因。重庆律师,既要有九宫格的缜密逻辑,也要有爬坡上坎的韧性。”


正回味间,李哲伟律师又提高嗓门吼出一句:“这里,还要裱一幅我们重庆崽儿的方言—— 


“讲法律要像摆龙门阵,少打官腔多甩干货!”


哈哈,果然是重庆律师,雄得起!!从“法科生”到“法律人”,从“红袖章”到“摆渡人”,李哲伟律师的二十年恰似中国法制进程的微缩景观。当法律理性遭遇市井烟火,新一代法律人正在法典褶皱间书写新的可能。


此刻,晚风送来长江索道的叮铃声,法律匠人的剪影与万家灯火渐渐重叠,或许,每盏亮起的窗灯后,都藏着一个正在被法治温暖的故事。


- FAXIAN LAW FI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