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由四川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主办、内江市疾控中心协办的“2025年区域性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项目线上专题培训”顺利举行。成都大学法学院讲师,我所兼职律师贺海燕博士应邀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作《预防和制止家暴实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四川省区域性社会动员项目中标机构(组织)、高校社团、辖区内市、县疾控中心代表100余人在线参训。
FAXIAN LAW FIRM
课程通过互动提问形式,结合《反家庭暴力法》及《甘肃省反家庭暴力条例》等最新地方立法规范,系统梳理身体、精神、性、经济控制四类暴力形式,辨析身体暴力、精神、经济控制等家暴形态。重点解析针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披露暴力”“医疗阻挠”“生育胁迫”等特殊情形,并通过七个互动案例演示快速识别技巧。贺海燕强调:“家暴的本质是权力控制,而非单纯的身体伤害。例如,强迫艾滋病感染者终止妊娠或阻挠母婴阻断治疗,均属于家庭暴力。”
实操环节,贺海燕结合《反家庭暴力法》《关于加强家庭暴力告诫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关于加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相关立法及法律文件,详细解析公安机关出具告诫书的条件、证据固定方法,以及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流程。明确公安机关“出警—制止—取证—处置—保护—记录”六步流程和四类处置结果,介绍了公安机关认定家暴的证据,分析了家暴告诫书出具的事由及作用。此外,贺海燕还解析了人身保护令的适用情形、受理与管辖、“绿色通道”48小时立案、72小时签发的时限要求,并逐条解读禁止施暴、迁出令、限制探望权等九类裁定措施。针对参会人员提出的“施暴人被拘留是否影响子女就学”的疑问,给出“行政处罚≠犯罪记录”解释,消除基层顾虑,鼓励依法亮剑。此外,培训特别关注感染者、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强调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同样受法律保护。
本次培训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反家庭暴力工作与艾滋病防治领域的交叉融合迈出关键一步。成都大学法学院与四川省反家暴知识普及基地以法律专业赋能公共卫生实践,通过精准解读家暴干预的法律工具(如告诫书、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基层工作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实务指南。未来,双方将持续推动“法律+公共卫生”多学科协作模式,探索将反家暴干预纳入更多健康项目(如高校防艾、母婴健康管理)的常态化培训体系,并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普法覆盖面。